来源:中国校园文化建设网 文章作者:尉京菁

 

所谓共振效应,是指选择教育要求与学生精神需求的最佳结合点和最佳教育时机,使教育要求在教师与学生的情感共鸣、共振中得以认同,内化与升华。物理上的共振现象是有条件的,它产生于两个振动频率相同的物体之间,当一个发生振动时,引起另一个物体振动。同理,教师与学生之间发生心灵共振也是要有条件的。

首先,教师要设法打开通向学生心灵的渠道,理解并掌握学生的内心世界。正如前面所提及的两个例子,如果不了解学生的想法或忽视了学生的思想,就会错过最佳的教育时机,德育的实效性也就不可能实现。当然,在这里应强调一点:教师与学生的相互了解都要把握一定的分寸。因为青少年心理学认为:青少年时期是一个诡秘的时期,青少年并不希望自己的一切都袒露给老师;另外教师也并非圣人,他们的一些缺点也会因师生间距离的拉近而显露出来,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完美形象就会受到质疑,学生会逐渐失去对这位教师的尊敬,该教师今后的教育教学活动将很难顺利进行,德育的实效性更是无从谈起。

    其次,师生之间要有情感交流,只有教师真诚地爱学生才能感染、影响学生,产生心灵沟通与震撼,动之以情才能晓之以理。如我班有几个学生学习基础差,借用他们和家长的话说:初中就跟没上一样。他们认为任课教师的管理是“故意找茬儿”,因此从不接受说服教育,常常用一句“别人说话怎么不管”来反驳。针对这种极强的逆反心理,我请来家长,同他们一起耐心分析形成这种心理的原因,结论是:他们初中阶段普遍地受到老师过多的批评和责备,甚至最终被放弃。针对这种情况我努力寻找每个孩子的闪光点,如认真做了一次卫生,帮助班委维持了一次纪律,军训时主动照顾生病的同学,运动会替没来的同学参加项目,联欢会主动留下布置教室等等,让家长首先看到自己孩子的长处,不要对他们丧失信心。继而由家长把我的关注传达给他们的孩子。使学生感到:老师并无心放弃他们,他们的一举一动老师都看在眼里,他们为班集体每一次真情的付出老师都记在心里。这样让他们首先渐渐消除对老师的逆反和戒备心理,其它的工作才能慢慢展开。当然,我们每个教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,毕竟这些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多于成绩,不能指望他们经过一两次心灵的震撼就能一跃成为品学兼优的学生。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持久不变的,不论他们今后还会犯多大的“错”,闯多大的“祸”。

总之,最佳教育时机不是教师主观确定的,而是当学生在心理需求上的某种矛盾出现激化时捕捉到的。如果教师能抓住最能触及学生的心灵,震撼学生的情感的特定环境或情境,在这种情况下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与道德认识,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情绪体验,就会使学生在心灵上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,此时的教育最有实效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

(尉京菁 北京市西城区市京市外事学校)

|<< << < 1 2 > >> >>|


【相关内容】

教育部:聚焦《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》

佚名

 

教育部:职业教育决不是单纯的就业教育

佚名

 

教育洞察:教育改革的阻力真来自家长吗?

佚名

 

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《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纲要》的通知

佚名

 

学习力教育中心首个基于底层文化面向未来的现代家庭文化系统

佚名

 

高中生暑假发朋友圈被处分,盘绵市教育局:学校校规管理,没毛病

佚名

 

教育部发布高考防疫提示:提醒考生做好考前本地14天健康监测

佚名

 

教育的最高境界:文化滋养孩子,首个专业系统的家庭文化体系推出

佚名

 

教育部发布学校双减十大典型 北京西城推菜单式课后服务

佚名

 

新东方全面关停K12在线教育业务,裁员、退费!CEO称将去山区支教

佚名